yahoo blog 原誌日期:2011-4-23
香港北區邊界 之 麻雀嶺
位於香港新界北區東北邊境的沙頭角,與粉嶺之間有一縱長橫陳山嶺,幅員廣闊,為境外的深圳梧桐山(944m)向南伸展至境內的支脈,稱為小梧桐,古時稱為麻雀嶺。小梧桐分西北和東北兩支向南交匯成主峰,稱紅花嶺。麻雀嶺為香港最後的天然屏障山嶺。
大梧桐為橫亙山嶺,走勢凌厲,其餘勢的小梧桐亦猛烈,峰巒起伏如虎踞龍盤,西北的一支形成最高峰的紅花嶺(492m),外形儼如西貢三尖,氣勢磅礡,其勢向北達蓮麻坑村,餘脈向西為禾徑山(297m),而向南形成盡頭的長山(167m);東北的一支最高峰為紅花寨(489m),其東脊(440m)被稱大嶺,當中分有數條支脈伸展南方,泛稱麻雀嶺。
丘陵起伏的麻雀嶺,內有三峒山(高約250m),外形尖削挺拔,由山麓往上看正好在麻雀嶺脊線破空而出,氣勢無倆。登臨麻雀嶺可俯瞰整個南部山谷的村落,包括麻雀嶺村至南涌、鹿頸、沙頭角、東北偏南一帶的群山島嶼,以至邊境外的梧桐山等,視野遼闊,景色優美。
麻雀嶺內有麻雀嶺水系山澗,稱麻雀石澗,於雨季時會出現群瀑飛注的情景,源頭起自麻雀嶺南部流下山麓至麻雀嶺谷地,再由沙頭角海流出大鵬灣。麻雀嶺南面谷地有麻雀嶺村,分成上、下兩村,附近包括有萬屋邊、萊洞、禾坑、新屋、石橋頭、立和、石涌、鹽灶下、塘肚和担水坑等村落。
麻雀嶺東北麓為沙頭角和沙頭角海的入口,把守住東北面的大鵬水道。據史載,清代對香港地區的海防極為重視,先是為了對付台灣的鄭成功而立界,後而為監視猖獗的海盜,故沿海建有許多營汛,面向沙頭角海的麻雀嶺是其中之一。康熙7年(1668年) ,麻雀山嶺築有烽火台,稱麻雀嶺墩台,駐有把總一名,士兵五十名。康熙21年(1682年) 許多墩台改為汛,或稱營汛,為清代綠營兵勇分駐地。原麻雀嶺墩台改稱麻雀嶺汛,駐有把總一名,士兵增至二十二名。乾隆年間(1736至1795年),麻雀嶺汛與鄰近的大埔頭汛,以及九龍寨城的九隆汛仍然存在,直至1897年英國租借新界和新九龍為止。
沙頭角石涌凹上麻雀嶺
此行跟隨悠閒的行山隊主攻麻雀嶺至三峒,及連走西面的紅花嶺,全程約6小時。由沙頭角公路的鹽灶下巴士站下車,折回至石橋頭村起步,入村後上行麻雀嶺,先經過村內的一棵大樹,樹下旁邊有個「粉沙鐵路火車橋」遺址,現只剩下數個橋樑石躉倒塌在溪流旁,參觀過荒蕪遺跡後才正式上山。
越過山麓的林徑穿出來後,赫然是要走一條如龍又如蛇的焦土山脊小徑,才想起紅花嶺剛於去年底時被山火洗劫,經多個小時才撲息。由麻雀嶺外看景色,非常不錯,只需走到石涌坳高約180m山坡禁區界線的電塔架,已可遠眺沙頭角市和俯瞰沙頭角海。
攀麻雀嶺高坡時兩旁因山火而沒有了灌木叢護身,沿途增添難度和風險,尤其臨頂的一段10米斜坡,原已陡直覺得更加陡直,過程要屏息逐級輪流而上,攻頂那一剎更要額外鎮定才能應付。約一小時一刻便上抵麻雀嶺的一個逾220m高的土峒頂。
麻雀嶺頂景色不錯,還可近距離對望深圳第一高的梧桐山,其山頂的電視塔很吸引,屢是令人看不厭。行隊首領於土峒頂不作停留小休,繼而直撲前面的相差不很高的三峒尖,又稱雞麻石,似是引頸的龍頭傲視山下。當下回落至一坳位時便要跨過一堵殘破的木門樁,未見有長長圍網,意味於此正式踩入邊境禁區。
之後再依陡直的山徑直抵尖尖的三峒頂。該尖頂遠見已知異常狹小,上抵時僅可容納約四人左右,故此不能停留。走過尖峰再前看原來尚有兩個較低的二峒,形如駝峰,當峰過峰時仿似坐過山車,高低落差極大,斜度應有45度,幸好山火未有超越禁區,否則上下坡時又再面臨一次光禿禿的攀岩挑戰。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