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 blog 原誌日期:2010-11-3
香港虎蹤記錄
上世紀初的香港,曾有過出現老虎的記錄。老虎是健將及游泳高手,能從國內的水陸兩路翻山越境來港,甚至再能由九龍半島泅海至港島登岸,故港島和大嶼山都曾發現有虎蹤的記錄,最早及最後的一頭在香港被獵殺的老虎,分別是於1915年葬身於上水,及1942年葬身於赤柱。
最早發現並捕獲的一頭為孟加拉虎,重達300磅,於1915年在新界粉嶺及沙頭角之間地段出沒,有兩位駐守當地的英籍和印籍警員被該老虎咬死,另有一位英籍警員受傷。該隻老虎最終給警察圍剿致槍斃,其屍倒吊示眾,成為當時最轟動的新聞,稱為「上水之虎」。之後,港府便將牠製成標本放在警察博物館紀念,現仍可在館內看到當年咬死人的「老虎頭」。
另一宗是於日治時期的1924年在赤柱出沒的大老虎,重240磅、身高 3 呎、體長 6 呎 1 吋,是從海中浮游上來就見人猛撲,被當地一名印藉警察羅亞星射殺。日軍為討好村民,故將該老虎皮供奉在天后廟內作鎮壓煞氣,但長期被善信的煙火燻成了「黑虎皮」。
至於本港最後一次發現老虎蹤跡的記錄,是於1947年11月,據報當時一名香港主教在沙田發現老虎,同年亦有多宗老虎出沒的報告,但就沒有人能夠拍到老虎的樣子。
此外,香港其他地方有傳出過虎蹤。位於九龍半島獅子山下的沙田坳及沙田嶺亦傳有發現虎蹤,而獅子山南崖有個山洞,更傳為有老虎在該洞穴居住,故此當年該地成為「老虎岩」地名的來由。50至60年代「老虎岩」是大型寮屋區,後大舉清拆於1957年重建為徙置區。1974年改建成大型屋邨,易名諧音的「樂富」,意謂再沒有老虎出沒,居民大可在此安居樂業並致富。現位於樂富邨的變電站仍舊稱「老虎岩」。
老虎於全世界早已被列為受保護的臨危野生動物之一。香港的70年代,九龍區的茘園動物園飼養過兩隻為印度虎和西伯利亞虎,曾發生過老虎逃脫驚人事件。而去年在香港動植物公園成為港人集體回憶的鎮園之寶「小花」老虎,因病逝已於今年初整隻被製成標本,化身為自然保育大使,現安放在公園內的展覽館供人憑弔。
深秋龍虎會 虎年 - 串遊城門虎蹤徑
新界大帽山下的城門郊野公園,接近山腰的龍門郊遊徑,及之上約350米高地小徑一帶,沿途不少地段林蔭蔽天,從前是十分適合野獸藏身,現時則成為流浪牛間歇地出沒的天地。相傳於60年代曾有一對男女在該處郊遊露營,忽聽到虎嘯吼聲,便嚇得飛奔報警,其後由警員護送下山。大批漁農署人等及警員於是上山圍剿老虎,結果無發現任何有關猛獸的蹤影。自此,城門大城石澗的中上游一帶的樹林小徑,便廣泛稱作「虎蹤徑」。
此行由龍門郊遊徑向東走,一路至近大城石澗下游旁的小徑分岔路口,向下走亦為龍門郊遊徑至城門水塘畔塘徑終點站,而向著鉛礦坳指示牌上走即為虎蹤徑,至高地山路的虎蹤徑會橫跨多條大山澗,才到達大城石澗中上游的著名景點大休,路程約一小時。
大城石澗中上游約450米高的景點,為一塊巨型的三角型岩石,是很早期的遊人到此歇息時在石上塗鴉,上書「肥佬麥」三個大字。由於該地點位置偏僻,攀石澗的人士不多,後來者見字順口就流傳下來,久而久之該三個大字就成為大城石澗的地標,而地圖上亦以之命名。肥佬麥旁有小型的小瀑布和清徹水潭,下游處很陡又佈滿很多大石頭,故隨隊伍休戰及閒聊,沒有到處攀石尋美景。
大隊在肥佬麥大休半小時折返剛才的山徑下山,不久另接分支徑直落出口的畔塘徑洗手間,由於開始下山的半程路為漁護署的封閉路,至中段才接回正式可行走的虎蹤徑,故此下山時間比想像中快了一點,約一小時就直達龍門郊遊徑終點站離開大隊。此後的行程自沿畔塘徑近六號郊遊地點直出菠蘿壩,其間經過龍門徑的起點木牌樓和蝴蝶園,走畔塘徑只半小時多就到路口乘小巴離開。
由荃灣站起步,上走芙蓉健康徑後,再串走龍門徑和城門虎蹤徑,在山坡上轉了一個大圈落至城門水塘,再由西面畔塘徑路經蝴蝶園直出菠蘿壩,全程花約 5.5 小時。
橫邊支徑
.
.
>>>>>>>>>
- asdf001997
2010年11月7日
- 最後一幅, 那城門石標誌也站立了很多年了
回覆 南朗 L J 2010年11月7日
吓~ 乜原來係石製ga! 當時行色匆匆仲以為係紙皮黎架!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