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日 星期三

城門水塘-郊野公園


yahoo blog 原誌日期:2010-4-8




城門水塘

全港第五大水塘的城門水塘,分成下水塘及上水塘,位於新界大帽山東南谷地,始建於1923年,工程浩大,歷時14完成1936年,適逢紀念英皇佐治五世登基25周年,港府將近完工的上水塘名為銀禧水塘,主壩橋面入口有塊現為法定古蹟的巨型揭幕石碑。城門水塘內築有高280呎的主壩,現為一級歷史建築,主壩附近建有菠蘿副壩和草壩,水塘容量達1,350萬立方米,落成後成為香港第一個把存水由新界區輸往港島區使用的水塘。後來加上於1965年落成供水下城門水塘,為上水塘的三分之一,總容量共1,758萬立方米。

城門水塘所在地昔日為城門谷,內有4百多年歷史的8條主要村落,稱「城門八村」,分別為城門老圍、白石窩、碑頭肚、石頭見、芙蓉山、南房肚、大碑瀝和張屋。為應付九龍市區人口劇增及對食水需求大增,港府於1933年將該處原居民全部遷徙到新界不同的地方以興建城門水塘,工程於1935年展開,1937年竣工,荒廢的村落部份長埋水塘底,現當旱季水位低至露出谷底時,才可一睹昔日村落遺址僅餘的屋頂磚瓦和隱約的梯田痕跡。

位於現時荃灣與沙田之間的城門谷,根據城門水塘內資料,可追溯至更早時期,南明參將李萬榮被橫掃中國的滿清八旗兵擊敗,率領殘兵南逃至新界,曾佔領鯉魚門並勒收行水過活。後於現時的城門水塘針山山腳至主壩一帶,築建城堡作為根據地,其部屬時有侵擾附近的村民。直至清順治十三年 (1656) ,李將部落遂被清朝總兵包圍而投降,該城堡相傳被清兵拆毀,而城堡以外的地方後因之得名為城門。現時城門郊野公園入口的菠蘿壩,豎立了一座袖珍型的城樓紀念碑作為城門標誌。此外,城門水塘為醉酒灣防線的最重要部份,於二次大戰前英軍建有大規模的軍事地道,防線香港保衝戰中被日軍兩日攻破,南面山崗部份現仍留有不少彈痕累累的軍事遺跡。



 
城門水塘




城門郊野公園

城門郊野公園於1977年6月成立,城門水塘被正式劃入公園內,面積達1,400公頃 。水塘北端的一大片綠油油郊遊園地建有一座木蓋涼亭,名半間亭,亭上的對聯乃是出自中國著名園景大師陳從周的手筆,脫俗出塵,配合周邊的郊野氛圍,倍覺雅致。該地前身為城門谷老圍村,背靠風水林,由於地勢較高,現成為城門水塘北端交匯點的主要歇息站,亦為衛奕信徑的轉折點並立有紀念碑,附近還有特色的白千層風景植林區,和香港著名九大石澗之一的大城石澗。

城門水塘較低的林地一帶可見有不少野猴自由出沒,牠們全為漁護署特准的聚居客,部份猴子是來自毗鄰的金山郊野公園,並與之一起成為香港一個甚具特色的生態動物園。猴群除了主要靠樹林的野果和樹葉維生以外,另由署方的專人照顧,負責定時定點餵飼猴用食物,及為牠們絕育以維持一定的數量。城門郊野公園設有漁護署護理科總部,位於菠蘿壩東面車路,該署於1999年實施禁止餵飼猴子法例,提醒市民餵飼野生動物會帶來各種危險,並在園內豎立禁止餵飼猴子的告示牌,否則會被檢控。

城門水塘群山環繞,景色優美,而城門郊野公園內有不同種類的步行道,包括菠蘿壩自然教育徑、畔塘徑、緩跑徑,除近距離水塘的衛奕信徑外,公園東面山腰另建有麥理浩徑七段縱走針山和草山,沿途可居高臨下飽覽水塘的全景,美不勝收。園內更設有城門標本林、觀蝶園、觀景台、燒烤區和露營地等,郊遊設施充足,與九龍市區及南北面的新市鎮相當接近,交通又十分便利,一直是本港最熱門的郊遊勝地。
 
城門標誌



 
銀禧石碑


 
主霸石橋


 
橋面鐵板


 
水務閘門


 
架空駁橋


 
水掣圓塔


 
主壩水閘


 
排洪


 
霧色高山


 
下城門谷


 
水塘風光


 
沿岸樹木


 
西面景


 
遙望草壩


 
白林美景


 
塘畔石灘


 
塘灘老樹


 
點水石頭


 
白千層樹


 
郊遊園地


 
木半間亭


 
大城石澗


 
麥徑七段


 
衛奕信徑


 
路邊猴子


 
攀欄小猴


 
攀頂猴群


 
自由野猴


 
漁署總部


 
燒烤場地


 
城門村落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