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3日 星期四

九龍群山-慈雲山 1


yahoo blog 原誌日期:2010-9-13




九龍中部山嶺之慈雲山

九龍中部山嶺的慈雲山,又稱廟山,海拔488,屬馬鞍山郊野公園範圍及黃大仙區,分水嶺以山頂為界,南面山麓以下為黃大仙慈雲山和鑽石山市區,由山頂起向北則屬沙田區,包括北脊山丘的饅頭墩和水泉澳,北部山腰多個古老的村落,以及東西兩邊的山坳。

慈雲山為九龍群山嶺之一,以西相鄰的雞胸山,與其之間的山坳為沙田坳和十二笏,南北的主要通路為慈沙古道 ; 以東與大老山之間的山坳為吊草岩,坳位高約400許,坳上亦有多支分叉路,當中有一分支車路可通上慈雲山頂發射站。吊草岩最主要的車路為觀坪路,設有時間性的小巴行走,附近一帶有茅笪村觀音山村和崗背村等多個客家村落。

位於吊草岩的觀音山村村民昔日需要由黃大仙市區上斜往沙田坳道,沿該道東走至高地山區村落。據悉觀音山村村民為減輕平日唯一車路上落市區的困局於八十至九十年代間資約百萬元自建一條柏油公路,由吊草岩路口經觀音山村,再向北延伸段繞至草堆下通往沙田小瀝源,名為觀坪路,因而百萬大道之稱。

慈雲山南面的山腰上,有一座建於清咸豐年的觀音廟,取觀音的「慈雲普渡眾生」,觀音乃大慈大悲及聞聲救苦的菩薩,早於清朝時已定名慈雲山。該廟至今有150年歷史,香火不絕,為慈雲山的名勝古蹟。
 
慈雲山頂建有數碼地面電視高清發射站,發射網絡樞紐的主要發射站傳送訊號,於200712月底啟播。階段覆蓋港島北部、九龍半島、沙田部分地區和大嶼山東部,約佔全港人口的一半。翌年後期,九龍及新界多個山峰的發射站啟動,分別為青山、九龍坑山、金山、飛鵝山和南丫島,現時全港12數碼地面發射站,覆蓋全港18區約85%的人口。 政府與相關業界緊密合作,於數年內從模擬電視廣播過渡至數碼廣播更多的數碼地面電視發射站會於本年分階段投入服務覆蓋範圍相應地擴展,並擬於2012年終止模擬廣播。


 
慈雲山




入斜沙田坳道      東行吊草岩上慈雲山頂

此行由慈雲山西南麓的法藏寺起步沿沙田坳道經水務署泵房斜路上行到慈雲山頂,需約一小時多。在沙田坳道上行會經過慈雲山名勝的紫竹亭後,直抵高約300沙田坳,在坳上唯一的士多補給後,在十字地帶路口再沿南面車路向東方前行,該段東路為沙田坳道的慈雲山高腰部份亦是與麥理浩徑五段和衛奕信徑四段部份重疊。沿途可俯瞰慈雲山下乃至東九景致,看遠方大部份霧化白茫茫一片,是在沐浴晨光下的東九特色景象

到達慈雲山東面名為吊草岩的山坳時可見有多條分支路,右方主要車路為民間修築的百萬大道──觀坪路,是往觀音山村的入口上慈雲山頂則取最左方的山路而上,途經一座粉紅色的別墅和一長列的村屋平房,到村屋旁的陌生過客,此時或會遇到村屋的狗隻恐嚇和驅趕

繼續沿慈雲山頂的小斜路而行,途經高大電壓架及繞了一個圈子後,漫步約15分鐘就抵達山頂的發射站,臨頂上可俯瞰南北兩面的山下一帶景色,包括毗鄰的大老山和其下方的小觀音山,遠方的連串山嶺為馬鞍山脈,甚至遠在西貢的釣魚翁山亦可看到山下角落的兩個相連小丘為饅頭墩和水泉澳,市區則為馬鞍山及沙田小瀝源一帶,以及近距離俯視下面的觀音山村,視野廣闊。南方為九龍半島,此時俯瞰慈雲山下的景色,包括遠眺東九及飛鵝群山等,對比下面麥理浩徑上看的更為廣闊和遼遠。

慈雲山頂發射站旁有一長山徑,沿之而行可重返西面的沙田坳,或有一短小徑穿過電壓架下達吊草岩路口。不過兩支山徑都是崎嶇路,還是依原路輕鬆的下山返回麥理浩徑,繼而向東走直至沙田坳道的盡頭,隨即在交界口的涼亭旁接上飛鵝山道,繼續展開下一段路程,至此全程需約1.5小時


 
沙田坳道


 
經水務署


 
泵房小屋


 
山坡廢井


 
路邊景色


 
雞胸山下


 
題詩石壁


 
到紫竹亭


 
獅子牌樓


 
山坳軍石


 
沙田坳鋪


 
士多養狗


 
入東面路


 
棄上山徑


 
走麥五段


 
下望景色


 
西面獅山


 
觀音村路


 
吊草岩坳


 
經過別墅


 
前進村屋


 
上慈雲山


 
山路電架


 
觀音山村


 
慈雲山頂


 
電站門口


 
小型石墩


 
電發射站


 
北視沙田


 
馬鞍群山


 
瞰觀音山


 
眺大老山


 
飛鵝山脈


 
眺景位置


 
往下山路


 
回落麥徑


 
東路景色


 
重疊衛徑


 
飛鵝全景


 
出口岔路


.
.

>>>>>>>>>

    • 藍天浪子     2010919
    •                     南朗LJ,你都好喜歡行山 見你這一年行了不少山 其實你平均一個月有沒有三次?

回覆 南朗 L J     2010920

~ 未有計過數字 都是掌握機會就出行的
有時一個月何止三次 有時一個月內一次都無
看似出行了很多次 事實上好些山是一次之內三連走
又將之分成每一個山而出 blog 故此錯覺行了很多次

謝謝你呢一年來看我的行山紀錄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