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 blog 原誌日期:2011-5-18
屯門青山寺 / 青山禪院
新界西部屯門第一高的青山,海拔583米,古稱杯渡山,為南粵名山之一,座落在東麓的青山禪院,又名青山寺,是屯門區最著名的古蹟名勝。青山寺與大埔凌雲寺和大嶼山寶蓮寺,合稱「香港三大古剎」。
前名為杯渡寺的青山寺,乃香港佛教發源地,佛教自吳(222-280)及劉宋(420-479) 兩朝之間由東南亞傳入中國。相傳東晉末年,西域有位奇僧具有神力乘大木杯渡海到屯門,駐鍚青山修行,因而得名「杯渡禪師」。南朝劉宋年間在青山東麓創建杯渡庵。
五代十國時期,篤信佛教的南漢帝,為紀念杯渡禪師而命人造像及建寺立碑供奉,並封青山為「瑞應山」。此後,不斷有佛道中人慕名往來青山修行,逐漸東麓精舍淨苑林立,在清明兩代青山又稱為「聖山」。
青山寺自創建以來曾多次易名,包括隋代改為「普渡道場」,唐代改稱「雲林寺」,宋代被皇帝宋徽宗詔改為「斗姆宮」,元代則易名「青雲觀」,至清明兩代青雲觀之名沿用,直至現今。1898年英國租借新界後,青雲觀俗稱為「斗姆古廟」。
二十世紀初,有位道教道長陳春亭先寄寓青雲觀,後於1914年出任住持。1918年陳道長轉為皈依佛教,並遠赴寧波觀宗寺出家受戒,法號顯奇。1920年顯奇法師回港後,與了幻法師把原欲擴建道觀轉為興建佛寺,並得屯門陶族人士集資支持,工程規模宏大,包括重修青雲觀,修建大雄寶殿、並增建護法殿、藏經樓、觀音閣、方丈室和山門等。1926年,揉合了佛道二教的杯渡寺重建落成,改名為「青山禪院」,成為當時香港最具規模的寺院,自此青雲觀成為寺內的一所道觀。
為了紀念就任港督金文泰爵士於1927年和1928年兩度到訪青山寺,於1929年在寺院外的半山路上加建禪寺牌樓。牌樓上書《香海名山》的四字,揮筆雄勁有力,乃熱愛中國文化的港督金文泰親題,該牌樓被列為《青山十景》之一。1934年,顯奇法師往生,由筏可法師及了幻法師相繼出任主持,寺內續增建客堂和膳堂。
青山禪院座西向東,山門的前後脊頂,分別書有稱為《真言》和《六字大明咒》的梵文大字。而寺內建築屬典型的嶺南風格,最大特色是以陶塑人物作為主要建築物的裝潢,包括大雄寶殿、護法殿,及香海名山牌樓。該三座脊頂都是以古代《封神榜》為裝飾主題,三組封神榜的石灣陶瓷工藝人物在說不同的故事,形態栩栩如生,帶領信眾穿梭於神人合一的境界。大雄寶殿內主要供奉西方三佛,為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和藥師佛,莊嚴神聖。
經過了數十年歷史的青山寺,於80年代建築物已破落不堪,大雄寶殿幾乎倒塌,而觀音閣要靠木條支撐,周圍也是頹垣敗瓦和雜草叢生。青山禪院創院主持顯奇法師圓寂後,因土地業權問題與毗鄰的青雲觀發生爭議,更與政府談判經年,令欲修葺寺院的工程遲遲未能展開。2002年青山寺理事會成立,以信託形式管理寺院(不包括青雲觀)及其相關財產,自此青山寺成為一所公眾寺院。2003年青山寺進行緊急維修及開始進行大規模修復大計。
2009年9月,為保存古蹟及宣揚香港佛教發源地,青山寺慈善信託理事會便斥資3,100萬元正式動工復修青山寺,並盡量恢復寺院原有舊貌的特色。主項工程於2011年3月底竣工,翌日即舉行全港祈福法會及竣工慶典,之後第二期工程繼續修建觀音閣及其他寺內建築物。
修復後的青山寺不設入場費,並申請競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物古蹟保育獎。全新面貌的青山寺,現有共約10 幢被評為一級至三級歷史建築物,其中大雄寶殿、護法殿乃一級歷史建築物。
(剪輯資料)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