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 blog 原誌日期:2011-5-16
屯門 之 青山青雲觀
青雲觀位於新界屯門青山東麓的青山禪院內,創建於1926年,為香港現存最早的道教道場。青雲觀原址源於四世紀南朝劉宋年間建立的佛教杯渡庵,又稱杯渡寺。
相傳東晉時,有一位西域佛教高僧,具有神力乘大木杯渡海南下至屯門,駐錫青山東麓修行,因而被稱「杯渡禪師」,而後建立杯渡庵。五代十國時期,廣東地區隸屬南漢統治,南漢帝乃篤信佛教,為紀念杯渡禪師而命人建寺供奉,更將青山封為「瑞應山」。
北宋宣和元年(1119年),帝宋徽宗權力統治,喜道術,命杯渡寺改作道場,迫僧易穿道服,詔改為「斗姆宮」。元代易名為「青雲觀」,由屯門陶族和廈村鄧族共同管理,至清、明兩代青雲觀一直沿用不衰。清初因沿海遷界而荒廢,復界後由屯門陶祖氏族捐地並修復舊青雲觀及其擁有。清末道光年間重修及擴建道觀。
1898年英國租借新界後,陶鄧兩族在田土廳註冊為青雲觀和杯渡寺司理之職,而陶族視青雲觀為其祖族之祖堂。青雲觀當時仍闢作道場,聘請黃慈蓮任道觀住持,屯門居民稱其為「斗姆古廟」。
二十世紀初,有位港中著名華商陳春亭慕杯渡聖地而登臨青山,遂被山色所迷欲隱居於此,後寄寓青雲觀。陳氏另一身份為道教先天道道長,於1914年出任青雲觀主持,至1918年轉為皈依佛教,及遠赴寧波觀宗寺出家受戒,法號顯奇。
1920年,顯奇法師回港聯同好友張純白居士(法號了幻) ,合力把原欲擴建道觀的大計轉為興建佛寺,後得附近土地的業主陶族集資支持,工程規模宏大,包括修建杯渡寺和興建大雄寶殿,重修青雲觀,並增建護法殿、藏經樓、觀音閣、方丈室和山門等,成為香港最具規模的寺院。
1926年,重建的杯渡寺及青雲觀落成,整體建築揉合佛道二教特色,改名為「青山禪院」,邀請凌雲寺妙參法師主持開光灑淨儀式,自此青雲觀屬青山禪院內的一所道觀。1932年,顯奇法師圓寂,由筏可法師及了幻法師相繼出任佛寺院主持,寺院內續增建客堂和膳堂。顯奇法師因有功於青山禪院,被佛教界譽為中興香港佛教發源地的祖師。
經過數十年的光景,青山禪院內建築物破落不堪,而青雲觀原有的建築物於2004年全部拆卸,新建築物採魏晉南北朝風格,整項工程歷時六年,於2009年3月落成開光,只保留舊建築的一塊石額重置於正門,上刻有道光己丑(道光九年 / 1829年)初秋字樣。新道觀依山勢而上,三進式建築分為兩層,下層為前殿,設有觀音堂供奉八手觀音菩薩;上層前為通風天井,後為「諸天大殿」,殿內主要供奉斗姆天尊,斗姆又稱摩利支天,主壇兩旁為六十太歲神像。地下有單層建築的五德堂,內供奉呂祖、王靈官、彌勒、濟公、關帝等道教神像。青雲觀與五德堂相連,毗連還有一座兩層高的辦事處及安奉靈位的建築物。
青雲觀內的歷史文物,除廟前石額外,包括有道光廿二年(1842年)古銅鐘一口,上刻《青雲觀》、道光廿三年(1843年)《送田芳命碑》、1920年青山禪院開幕《道院重光》木牌匾等。青雲觀曾於1950年重修,1985年被評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物。2009年,作為青山禪院一部分的青雲觀,原為歷史的建築物因重建沒再被評級,其旁修葺後的青山佛寺則有10 幢舊建築物被評為一級至三級歷史建築。
自創院的顯奇法師圓寂後,青山禪院與青雲觀的管理權便發生糾紛。60年代起,青雲觀土地業權更與政府長期展開談判,一直至2000年,青雲觀土地業權及3 億元政府收地賠償歸陶氏宗族所有。2004年整座歷史一級的青雲觀,沒有向法庭申請下靜悄悄的拆卸。2009年4月,全新面貌的青雲觀舉行重建開光大典,邀請圓玄學院道士主持儀式。
(剪輯資料)
.
.
>>>>>>>>
- asdf001997 2011年5月18日
- " 石壁騰龍 "<--我估係新造的.......雕刻精美
回覆 南朗 L J 2011年5月20日
條龍點只估係新造, .......雕刻精美 , 仲好生猛呀!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