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3日 星期四

大埔-上碗窰窰址


yahoo blog 原誌日期:2011-1-11




大埔上碗窰窰址

碗窰窰址位於大埔墟西南面的碗窰鄉一帶及山坡,曾是規模龐大的陶瓷生產基地,總面積超過五公頃,亦是香港境內發現唯一燒製青花瓷器的古窰場,故該地因而得名。

早於明代初1573-1620年間,相傳碗窰村為來自江西的文、謝二氏,從梅隴一帶遷入合力創設,並建立窰場燒製青花瓷器、瓷碗及其他食用器皿。至清初時因遷界令,使窰場一度荒廢,遷界令放寬後恢復投產。

康熙十三年(1674年),由廣東長樂縣南遷至大埔的客籍馬氏族人,向原居地的文氏購入該窰場,由於經營得法,業務日佳,規模逐漸擴大,除了供應本地外更流通廣東沿岸,甚至出口至東南亞等地。至清乾隆年間,馬氏的陶瓷事業已進一步拓展,產品運銷各地,聲譽日隆,使碗窰有「海濱瓷都」之稱,而碗窰以「陶鄉」自稱

由於碗窰已是當時重要的陶瓷工業,馬氏十六世祖彩淵公,於是特地親自回鄉恭請碗窰業始祖樊仙公到碗窰村座鎮,並立廟供奉,成為當地的守護神,祈願護佑村內康泰民安。到民國初年,由於碗窯鄉後山的優質瓷土礦已漸開採殆盡,加上受到中國沿海各縣窰場的廉價品競爭,以及外國進口的陶瓷大量傾銷兼價錢低廉,令碗窰無法競爭而日漸式微。窰場停業後村民轉以務農維生。1947年,大埔人口不斷增加,遷入碗窰居住的村民將部份窰址改建居所,使碗窰的遺址部份被湮沒。現居於碗窯村的主要為馬氏族人。


埔碗窰為香港重要的文化遺產,因碗窰鄉的製陶業是香港早期的工業重鎮,始於明代,而終於民國初年,延續了四百多年。1983年,港府有鑑於在上、下碗窰村和張屋地村內,均有發現大量的瓷器廢品和殘破窰具和匣鉢、墊餅等,將上碗窰窰址列入法定古蹟,並把一幅約1,500平方米的碾磨作坊遺址圍上鐵網保護,以備日後闢為陶瓷博物館。

1995年和1999有考古學家先後在窰場遺址發現了各項陶瓷製作工序的遺跡,包括有礦坑、礦洞、水碓作坊、碾磨作坊、淘洗池、製坯作坊和龍窰等,設施完整齊全,十分罕見。有研究指陶瓷業能在大埔碗窰鄉發展起來,主要是由於碗窰後山蘊藏豐富的瓷土礦,且品質優良,是燒製青花瓷器的上佳材料,由於埋藏不深,開採容易,經歷年開採下,山上滿佈礦坑和礦洞遺跡。其二是附近山崗樹木茂盛,水源豐富,為陶瓷生產提供足夠的用水和燃料。其三為碗窰鄉前河流直入大埔海,瓷器產品可通過水路運銷到鄰近地區等,更有資料顯示當年碗窰有專營性的「和合碗船」船業服務

位於上碗窰的樊仙宮於199912月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2000年古廟展開科學修繕工程回復古樸外觀後開放予市民參觀,並開設小型展覽室,把與之有貼切關係的碗窰窰址的歷史圖片和珍貴的部份文物公開讓遊人認識


(剪輯資料)



 
磨坊遺址




 
入村小橋





 
過大埔河




 
上碗窰村




 
到樊仙宮




 
仙宮側路




 
上斜小徑




 
上山村口




 
樓梯上山




 
馬氏村落




 
花崗石級




 
石砌圓台




 
見鐵圍網




 
法定古蹟




 
磨坊簡介




 
復原圖展




 
圓碾磨坊




 
坊內瓷碗




 
瓷碗遺跡




 
破爛瓷碗




 
陶土大碗




 
青瓷碎片




 
遺棄石獅




 
圖案方磚




 
瓷碗山坡




 
樹腳破碗




 
大量瓷碗




 
窰址山坡




 
闢博物館



 
圍網保護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