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 blog 原誌日期:2011-1-18
域多利監獄 / 監倉開放
域多利監獄為三層高、兩層高和單層式建築物各三幢所組成,於1841年落成,分為 A、B、C、D、E、F 倉。當中的 D 倉分有東翼和西翼,於1895年以新喬治亞式建築風格興建,另在二次世界大戰後興建 F 倉。整個監獄群大部份為紅磚屋,內部包括有單式、複式囚室及特別看守室,尚有醫院診所、廚房飯堂、洗衣工場、庭園操場、營房宿舍和行政大樓等。
早期域多利監獄由印籍警察看守及巡邏,不定期有太平紳士前往視察及接受犯人的投訴。有記載指域多利監獄活像一個陰暗的古代地牢,三層樓內居下者為初犯;居中為在獄復犯者;居上則為女犯及罪應淹禁者。囚犯皆穿白衣,餐為各白飯一盂,鹽漬魚數尾;禁至三年者,則肉各一臠。至五十年代,黑暗的情況才逐步改善,舊監房陸續拆卸重建,新監房的光線較為充足,設施亦較完善。
域多利監獄最初因拘捕大量海盜及土匪興建而滿額,為可容納更多囚犯曾改建和擴建。孫中山先生(1866年~1925年) 於1900年代在香港的革命地下活動至後期,曾一度在監獄拘留。傳聞港英政府當時收容了一些反清革命分子,再安排轉送外國,而國父孫中山據說亦在其中。另外,曾在香港組建越南共產黨的胡志明,於1931年亦在香港被港英政府逮捕,關押在域多利監獄,並等候押返越南的法國政府處置。 1932年,香港第二所監獄在茘枝角落成,專門接收該監獄內的女囚犯。1937年,隨著赤柱監獄啟用關閉,不足兩年,因赤柱監獄過於擠逼而要重開。1941年12月因第二次世界大戰抗日而停止運作,戰爭期間監獄曾遭受轟炸,大部分建築物因而嚴重損毀,香港淪陷後被日軍用作囚禁同盟國政要及將領。重光後進行修葺,1946年中才重新投入運作成為一所中度設防的監獄。
七十年代域多利監獄改為收押所,臨時收押等候判決及上訴和分配服刑的囚犯。八十年代,香港成為越南船民第一收容港,因此監獄成為轉解及遣返越南難民中心,隨後發展成擁有現代管理系統的難民甄別中心。最後時期主要為收押非本地、被釋放後被遣返、或將遞解出境的男女犯人及非法入境者。直至到退役結束之前,主要為收容過期居留的人士。
(剪輯資料)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