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3日 星期四

青山禪院-杯渡岩 2


yahoo blog 原誌日期:2011-5-18




青山禪院 杯渡岩

青山寺座落在屯門第一高的青山東麓,歷史十分悠久,史記最早載於1464年的《東莞縣誌》,及1688年、1819年的《新安縣誌》內。故青山寺所在地,被佛教界尊為香港佛教的發源地。
青山寺可追溯至東晉時期,相傳有位西域的佛教禪僧,雲遊四海,經海上絲路而至中土,晚年南來駐錫青山修行,最後又循海路離去。因其行為怪異,屢顯神蹟,又具神力乘大木杯橫渡大海,被稱「杯渡禪師」。
五世紀時,古屯門為中國南頭屯兵立寨重地,青山時稱屯門山。杯渡禪師到了屯門後,由於當時屯門駐軍營內,沒有僧人主理宗教儀式,於是,杯渡禪師便應邀留下,後在距軍營較高的屯門山麓岩洞居住,該隱居修行的山岩因而被稱「杯渡岩」。南朝劉宋年間居住其地建立簡陋的杯渡。據有史記,「元嘉五年(428)杯渡禪師憩邑屯門山,後人因名曰杯渡山」。 大寶十一年(969)南漢帝封其為瑞應山。杯渡山因杯渡禪師的駐錫修行,頗負盛名,後來成為南粵名山之一。


位於青山山麓的杯渡岩,是一個大山岩,為昔日杯渡禪師隱居及修煉之處。岩洞口有塊平石,中央建有一小廟,內刻有《 杯渡 》二字,台上置放杯渡禪師石像,兩旁為《 孟津別後杯猶渡、劉宋修成鉢尚存 》對聯,為青山十景之一。該粗造拙撲的石像乃塑造於1969年,據說原像為大石像,史記於南漢乾和十二年(954),副指揮關翊衛指使靖海都巡陳延,命人鑴刻於屯門東北,充杯渡山供養。
杯渡寺原為一座簡陋的茅屋,後改建為石屋,歷年來曾多次易名,計有「普渡道場」、「雲林寺」、「斗姆宮」,最後變為「青雲觀」。 1920年,原地附近由顯奇法師擴建佛寺,於1926年落成,改名青山禪院,又名青山寺。 歷數十年光景,80年代的青山寺破舊不堪,由於業權爭議而遲遲未能動工修葺。2002年青山寺成立理事會,其後進行修復寺院大計。
20113月底,青山禪院大規模重修後落成開光,整體面貌一新。參拜路線由寺院前路青山的牌樓起,經過禪院山門、菩提薩埵殿、護法殿與龍骨閣、大雄寶殿、功德堂、客堂、膳堂,繼而轉上山路到和合山門、杯渡花園、不二法門、杯渡岩、高山弟一碑、方丈窟、觀音閣和居士林止。


青山寺除了杯渡禪師具神力的傳奇人物外,寺內亦有另一傳奇的故事。傳說當時屯門海域有一尾可能是鯨魚的巨魚常興風作浪,危及漁民安全,杯渡禪師於是收伏之,並寂其龍骨禁於寺內。另有傳該巨龍在寺內聞法後得渡,遺下龍骨供奉於寺內。位於大雄寶殿後面的杯渡岩,其附近有條小溪,溪旁有一石巖,稱為「龍骨巖」。巖內原有巨型的千年魚骨化石一件,被稱「龍骨」,昔日為《青山十景》之一,但市民難以目睹其風采。現今該龍骨已移放在護法殿地下的鐵閣內供人觀賞,不減傳奇色彩。

自古以來,青山寺成為不少佛教徒慕名登山朝聖之地,另外,每年亦會吸引不少日本李小龍影迷組團到此「朝聖」。上世紀 70 年代初,不二法門之前塊空地,曾是已故武打國際巨星李小龍拍攝電影《龍爭虎鬥》場景之一。青山寺內藏不少歷史建築物且糅合不同時期的建築風格成為本港電影和電視取景的熱門地點
 


(剪輯資料)




 
杯渡遺址



 
和合山門



 
紀念花園



 
遺址牌坊



 
伏虎羅漢



 
供千佛牆



 
杯渡岩洞



 
杯渡塑像



 
古鼎香爐



 
爐腳猛獸



 
頂石新碑



 
高山弟一



 
重拓字記



 
韓愈之碑



 
岩洞有佛



 
小多仔佛



 
觀音閣



 
俯瞰場地



 
山邊小橋



 
橋下景色



 
佛殿頂脊



 
大殿雕飾



 
全院屋脊



 
轉上山路



 
三層白塔



 
眺望山景



 
上文物徑



 
盡頭山門



 
山門對聯



 
大麻牆路



 
寺居士林



 
大門入口



 
內奉觀音



 
地磚蓮花



 
走廊天窗



 
圓形拱門



 
大廳出口



 
屋外林地



 
林外紅塵



 
側面牆路



 
返回山門



 
原路下山



 
見荒廢屋



 
方丈窟



 
下瞰法門



 
遺址園地



 
下望園路



 
回望窟門



 
路口涼台



 
屯門景色



 
下山樓梯



 
回寺後園



 
拍戲場地



 
寺院車路



 
閘門出口



 
青山寺徑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