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3日 星期四

屯門三聖墟-避風塘


yahoo blog 原誌日期:2011-6-25




青山灣三聖墟 / 屯門避風塘

屯門青山灣,古稱屯門灣,或屯門澳,填海後又稱為三聖灣,該處因得東西兩大高山屏護而成為天然避風良港,自古以來為蜑民聚集居住的理想地方。青山灣海面闊大,昔日灣內佈滿聚居的漁船,沿岸又為區內的主要青山漁村。自成為英殖民地後,區內人口不斷增加,新來的漁民或村民於是便在灣岸搭建了不少寮屋和水上棚屋定居,後來避風灣內發展到有食肆經營,以海鮮招徠中外遊客,成為早期香港著名的漁村及旅遊品嚐海鮮的地點之一。

青山灣對開的一片大海,由西面龍鼓灘到東面小欖掃管笏,是昔日屯門漁民日常作業的地方,要是風向水流合適遠航的話,漁民亦會到大嶼山、長洲、南丫島,甚至更遠的海域作業。據史載,青山灣漁業從唐、明代起,一直伸延到晚清時期,乃至香港開埠期間都大致都保持這種狀況,未見因時代而有明顯的變化。

屯門漁民大概為古代蜑民的後裔,世代在避風塘一帶以水上為家,尊崇天后娘娘為海上守護神,於是青山灣內先後最少建有兩座天后廟,祈以護佑出海漁民的平安。該避風灣內各種大小漁船是漁民重要的生材工具,集作業生產、交通工具及居所於一身,更建立一套獨有的水上文化。總之,無論其衣、食、住、行;生、老、病、死,以及婚嫁儀式,祭祀酬神等等,都是在船上進行。

當漁民上岸的日子,為販售其捕魚獲、補給日常所需物資、或酬謝天后而進行的節慶及新年團拜活動等。由於漁船大部份時間為了生計要出海捕魚,故漁民家庭的子女大多沒機會讀書,60 年代有西方宗教團體見及,便設立一艘木大船來創立「水上學校」,被俗稱「耶穌船」。除了宣揚基督教義外,目的是為避風塘內的兒童提供免費教育,或替出海的漁民托管子女。

到了二十世紀中期,先進機動漁船的出現逐漸取代落後的古老風帆,青山灣的漁業歷史隨之改寫。隨著6070年代屯門計劃發展為新市鎮,青山灣北面至南面的寮屋和水上棚屋,先後大幅度被清拆後成為臨時安置區及臨時避風塘,而灣內的老鼠洲於70 年代中期被填成一道沙堤連接今稱的三聖墟,或稱為舊墟,其後該小半島成為臨時商戶安置區。

70 80 年代青山灣大規模填海造地,隨著一大片新填地的落成,區內到處高樓林立,加上現代化設施,與昔日的漁村面貌不可同日而語,而最南部為舊墟則改名為三聖墟,往日的不少漁民已搬到岸上謀生和定居,故青山灣亦展開了其新的一頁。目今青山灣只剩下青山灣泳灘一帶至三聖墟碼頭的屯門避風塘,而避風塘內仍可見舊日的木搭渡頭,與新岸的碼頭相映成趣。碼頭沿岸更保留原有漁民經營的漁市場,於墟內設立了一條名為三聖街,俗稱漁市場或海鮮食坊街。

三聖街主要是以安置原有水上漁民所經營的魚販和水上食肆,街內隨處都可見以追憶舊日漁村的招牌,更有多間高級餐館招徠高檔的食客。食客更可在街內林立的海鮮攤檔親自挑選特色海鮮,然後自攜或委託檔主送往毗鄰食肆代為烹煮,悠閒地品嘗一頓美味的海鮮宴。現時三聖街是本港著名海鮮市場,亦為遊客慕名到訪屯門吃海鮮的勝地。

 
青山灣段



 
海鮮牌坊



 
三聖街口



 
牌樓背面



 
街內園地



 
海灣地圖



 
路見假山



 
假山佛像



 
金色和尚



 
休閒黑貓



 
食館後門



 
高檔酒家



 
第一食府



 
大街車路



 
漁村車場



 
地面酒家



 
路曬蝦乾



 
鮮紅大蝦



 
曬大鹹魚



 
水產店舖



 
游水海鮮



 
水缸海產



 
路盡碼頭



 
最老漁檔



 
帆船招牌



 
露天茶座



 
出碼頭區



 
碼頭漁船




 
船身景物



 
碼頭長堤



 
右避風塘



 
木搭渡頭



 
遠岸高樓



 
左青山灣



 
俯瞰舢舨



 
岸邊漁船



 
遠眺海岸



 
黃金酒店



 
走防波堤



 
堤上觀景



 
僅存棚屋



 
灣內泳灘



 
眺青山灣



 
南岸長堤



 
西面青山



 
返回碼頭



.
.

>>>>>>>>>>
    • 藍天浪子     2011629
    •                     我想我去屯門的次數,一隻手已數得完 多謝呢期你「帶」我遊屯門~
回覆 南朗 L J     2011630
                         藍天浪子 : 現時交通相當方便 , 又有好去處呀 ~~~
                            
還有 …. 到閣下檔口瀏覽 !!!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