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7日 星期五

赤柱炮台-軍事歷史


yahoo blog 原誌日期:2008-6-24




英軍駐港軍營及炮台的歷史

赤柱南部是一個軍事據點。早在清朝時期,赤柱有一個名為赤柱汛的營汛,及兵防守
香港淪為英國殖民地期間,英軍的防禦重點一直放在維多利亞港,故赤柱南部一帶均未設立大型的防禦事工。到 1930代末期,殖民地政府重新重視在香港的利益,為加強防衛香港島,因此在赤柱的南面海岸線建立軍營作為軍事重地1936年於軍營內建成赤柱砲台,同年 11月進行試射,並配有 3 座炮台是從摩星嶺及魔鬼山搬移來的9.2吋口徑大砲組成,原位於魔鬼山的東海岸射擊指揮部亦同年遷移至此。此外再在不遠處的黃麻角建立 2 座由 6 吋大砲組成的臨時砲台,以加強赤柱砲台的防禦能力。

1941年日本侵佔香港,赤柱軍營成為最後防線。香港保衛戰期間,赤柱炮台及英軍曾經顯示威力,在港島激烈的攻防戰中,赤柱砲台一直以其 360度旋轉大砲支援英軍抵抗,令日軍傷亡慘重直到 19411225,港島的大部分防線均告瓦解,但赤柱守軍仍能作有效的防禦,且為日軍帶來不少傷亡,更一度奪回赤柱北部的馬坑山地區,令日軍頭痛不已。在赤柱守軍與日軍對峙之時,港督楊慕奇宣告無條件投降,但當時赤柱的東旅指揮官瓦理士準將未能收到投降訊息,至 1226確認書面投降令下無奈地投降。由於赤柱英軍來不及破壞砲台,最後只好被日軍全部接收。之後 3年零 8 個月的日佔時期中,炮台及大炮均由日軍所用並擴建,反過來對付盟軍的反擊。

據說,由於赤柱英軍不是立即投降至令日軍傷亡慘重而激怒日軍。日軍佔領赤柱砲台後,於是在聖士提反小學的臨時傷兵醫院施行大屠殺英軍及少量平民共 170名,並將屍體埋放大潭灣。

在整個日治時期,日軍一直沿用赤柱砲台下方的兩門大砲作海岸防禦之用,且在大砲前加建 4 吋厚的保護盾。香港重光後駐港英軍重新進駐赤柱軍營,但原有的 3 9.2吋炮床,除 1號炮床仍然保留外,另外 2 號及 3 號炮床已於 20世紀 60年代改建成赤柱衛星通訊站,裝有 2 隻巨型衛星天線碟。直至 1994年,英軍將赤柱砲台交還港英政府,由物料供應處管理。


(剪輯-赤柱炮台歷史資料)



炮台天線


炮床遺照


巨型炮床


巨型大炮


炮台遺址 -
(書頁圖片)



..


..


遺蹟圖片


炮台地圖


赤柱半島


.
.

>>>>>>>>>
    • Kei     2010511
    •           你都好有心機寫啦!

回覆 南朗 L J     2010511
                           乜說話吖, 謝謝你的到訪和閱覽 ~
>>>>>>>>>>
    • 葉生    2009410
本人對200899日的留言回應。
有志者,事竟成!
編寫書藉,不是用時間計算曾付出多少!
更不是炫耀個人的方式。
現今,通識科教學中,每年大量師生都需要有關資料作課題。
所以看的人反之就是他們。
版該本書,當中曾有多方面的人仕協助,有看過該本書後段的「嗚謝」,當中不少官方人仕,看過更為清楚。
近期,出版社的總負責人,更以該書為禮,贈日本駐港識中文的使節作為參考!可見其重要性!
並且,該書的版權者不只是本人,書及BLOG在市場走勢,出版社有專人鑑控,國際法律公約已清楚列於書的尾頁內。
另外,閣下用了很多高添強先生及蕭國健博士的書中相片,成為你BLOG中參考。
本人是認識他們;我們是互相敬重的,更不能用此未明的作為事實!
我們出書是紀念前人;再重述:不是個人炫耀的途徑!
請留意。

回覆 南朗 L J     2009410
                           作為旅遊路過的順路探索者 , 影完照片回來作個人的行程紀錄和想法 , 當然會同真正專家和前輩的真相資料會有出入 .
我們後學者 , 以及旅遊時喜好軍事遺跡探索者 , 真的要多些時間去研究和參詳前輩所寫的文獻 , 期待這本 《 港島篇 》 早日出版!
>>>>>>>>>>
    • asdf001997    2009130
                             " 由於 赤柱英軍不是立即投降至令日軍傷亡慘重而激怒日軍 。日軍佔領赤柱砲台後, 於是 在聖士提反小學的臨時傷兵醫院施行大屠殺 "<--後來有人證明大屠殺早在投降前開始, 所以東旅的反抗並非主因, 只是日軍太殘酷吧.... 香港在2次大戰中的歷史, 真是有待我們自己去發掘.... thx for sharing

回覆 南朗 L J     2009130
                           唔單止... 在聖士提反小學的臨時傷兵醫院施行大屠殺
                          
重係赤柱監獄都殺死了唔少無辜既外籍人士!
>>>>>>>>>>
    • 葉生    200899
    •             請來一坐。

回覆 南朗 L J     200899
                            閣下這本書花了7年時間完成, 內容豐富又要根據史實正確才能定案,不問可知過程中歷盡艱辛! 真的是傳世之作!
                            
現在稍為年青的一代,即係戰後才出生的一代又有多少人有能力及時間深入紀實,並盡力去探討戰爭的遭遇和遺下的證物? 我們只能夠讀歷史書並記取教訓及改善環境而已!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