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4日 星期二

荃灣-老圍村公所

yahoo blog 原誌日期:2012-3-29

 
荃灣老圍村公所 / 老圍公立學校


新界荃灣的老圍村,位於寺廟林立的千佛山麓,入口設有牌坊,由圓玄學院捐助興建,而二陂圳路另設立正式牌樓,毗鄰東普陀吉祥院。村內主要建築物的老圍村公所,專責處理村內事務,其旁另建有老圍公立學校、球場、同和社,以及現用作「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之鄰舍層面社區發展部」所組成的建築群,整體外牆均粉刷上同系的桃紅色,別具色彩。

老圍公立學校就近老圍路口,盛於60年代,為一列單層平房,建於1962年,1967年擴建,其旁為同和社,前有操場及一座長型石亭作講台,台壁嵌有兩塊大雲石碑誌,臚列各善長名單及籌資建校的善款,一絲不漏。隨著荃灣區內日漸發展,村民亦陸續遷出市區居住,亦入讀市區的政府學校,故老圍公立學校
停辦而荒置。1980年,該校被無綫用作電視劇《京華春夢》民初背景的拍攝場地。

荃灣最古老的老圍村,具三百多年歷史,於清康熙八年(1669年)復界後最早在荃灣形成的村落,每姓氏一列的房屋稱為排屋,例如黃氏排屋、曾氏排屋等,曾築有圍牆,初名「淺灣圍」,乃因荃灣早期稱「淺灣」。老圍村為一條典型的客家村落,由張、曾、黃、許、鄧五姓氏所組成,其中以張姓族人數最多。由於該村歷史悠久,五姓村民分別所建的五間祠堂,在年久失修下先後倒塌,現只剩下張氏家祠,為兩進式建築,曾於1990年重修。據悉,未成立老圍公立學校前,張氏家祠曾設立私塾,名為「翠屏書室」,並聘請八鄉秀才鄧元杰任教。

老圍村民早期以務農販柴為生,十分和諧團結,村內有由曾、張兩姓成立「東和社」,而黃、許、鄧三姓則成立「同仁社」,其後合併為「同和社」,合力處理村務及資產。1992年,荃灣打破300多年來重男輕女的傳統鄉村觀念,出現首位女村長張詠儀,肩負村內各種事務,更代表村民爭取權益。不單如此,張詠儀又是鄉事會最年輕的女執委,更是2004年鄉議局第一個女特別議員,由千多位村長中選出來的。

2007年5月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與老圍村合辦《活過.活著壁畫創作》活動,由村口牌坊至山上小巴總站,長達500米的一段老圍路兩旁,由村民及政府「借出」的外牆、花槽、石柱、圍欄、地面等,讓村內小孩及外來藝術家,逾百人合作根據老圍外貌、老故事等繪出老圍村的集體回憶,以壁畫創作保存荃灣老圍歷史古蹟文化和風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